1917

"Worst of Humanity"

Posted by William Shi on June 10, 2022

昨天终于抽空把1917看完了。这确实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伪一镜到底,结构清晰,情绪渲染到位,叙事至少可以说是优秀。我这里就稍微写一下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感谢,当然写完以后就发现与其说是感想不如说是联想了。

一镜到底在我这边其实倒不是特别的加分点。电影的镜头构造,运用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的基础上也是可以写几千几万字的长篇大论。我个人觉得,《1917》的一镜到底主要是在营造一种临场感,这也许是从很多第一人称射击游戏(FPS)当中借鉴的。比如《战地1》,《守望先锋》,《反恐精英》等等。尤其是题材相同的战地一应该给《1917》的运镜提供了相当的素材。优点我就不说了,我看的时候就在脑补一个个转场,是真正的做到了身临其境,仿佛我就是第三个传令兵一样。

这里也许可以结合到制作组优秀的历史考据功底讲一下,据我所知这部剧应该没有硬性的历史bug。英德两军德战壕,德军在撤回兴登堡防线时的焦土作战,零碎伏击,污染水源和砍伐树木,两军士兵的精神面貌都很好地被还原了出来。唯一一个让我不太舒服的点就是德军飞行员那里,当然这就不算啥历史bug了。这么优秀的历史考据就让观看《1917》的方式又多了一种——当一部一战纪录片看,或者是育碧旅游器之类的。就从历史细节的丰富程度上来看完全是够格的。

我在上网搜索相关的影评的时候看到很多人认为叙事过于平淡,甚至有人抛出了叙事硬伤的论调。对此我不敢苟同。我们在讨论叙事的时候不仅仅要讨论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如果单单是讨论这些的话那任何电影都是平淡的。《肖申克的救赎》就是一个无辜的人越狱的故事。《阿甘正传》就是一个智力有缺陷的人的故事。听起来是不是也挺平淡的?Georges Polti有一篇著名的论文叫做《36 dramatic situations》,概括了36种基本戏剧发展。换句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单单说故事就是在这36种戏剧发展中绕圈子而已。

我之所以喜欢《1917》的叙事是因为他实在是太精巧了,这种冲击不亚于我第一次听《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次读欧亨利的小说的时候。比如主人公第一次晕倒之后的迷幻感,夜间战场和地狱的隐喻,有一个影评说主人公晕倒之后一切发生的都过于梦幻以至于不像是真实的,有刻意在模糊战场和地狱这两个概念,换句话说编剧在拐弯抹角地告诉你们主人公已经死了,后面都是在地狱发生的事情。虽然这确实有点过度解读了,但不代表这种观点没有可取之处,因为其他有隐喻的地方真的很多,醉鬼弗朗西斯,圣母,樱树等等等等。

最后,我还是想回到1917年的历史这个问题。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恰好刚刚把英剧《战前37天》看完,讲的就是各国的政客,贵族们如何尽最大努力避免战争,如何又是因为傲慢,误解,偶然而走向了战争。人们当时将一次大战称为 ”the Great War“ 是因为他们真的相信这是历史的终结。从群体心理来说,没有比目睹无数人像狗一样死得毫无意义更具有冲击力了。看见有的观众会说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狗咬狗的战争“或者说”谁谁谁在一战中是反抗侵略,正义的一方“,不禁让我想到《银河英雄传说》当中的一句话”人类的历史上总是有两种潮流:一说是真理比生命更重要,一说是生命比任何事都重要。当他们要发动战争,都会以前者为借口,当他们要结束战争,都会以后者为理由“。一战也不例外,由傲慢开始,由懊悔结束。希望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