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ers

"Much ado about Nothing"

Posted by William Shi on June 10, 2022

从古至今,误解总是被称为爱情的调料和死结。围绕误解的爱情的悲剧诸如《奥赛罗》,也有围绕爱情的误解的喜剧诸如《仲夏夜之梦》和《无事生非》。但误解成为爱情的元素,和爱情本身的独占性总是分不开。嫉妒是业火,奥赛罗就是以这样的心情掐死了泰斯提莫那,而与之相反的是《无事生非》的克劳狄奥在得到亲友帮助下的喜剧性结局。然而无论如何,误解作为一种爱情元素出现在戏剧当中的隐喻往往是不祥的:爱情出现了裂痕,当事人本身拥有着善妒的悲剧性性格。

幸运的是,排除了这种“细思极恐”以及过于纠结的思考,gamers电玩咖的作者葵关南将误解这个主题与青春期的少年少女之间不稳定的倾慕关系很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不得不说,作品中各个主人公被调侃为“贵圈真乱”的种种表象之下,其实热烈地追求着真爱。总得来说,作品对于人物的性格描写可圈可点。可惜的是,作品中还是能看到很多都合主义的痕迹(主要是剧情),因此也说不上是尽善尽美。尽管如此,作品对于“爱情中误解”这一主题的阐释可以说是达到了业界其它轻小说(以及其改编作品)难以企及的高度。校园喜剧中的误解并非什么新鲜的桥段,但其他作品中这些情节往往以单元剧的形式出现,例如《辉夜大小姐》当中就多次出现了误解-解开心结-感情更进一步这样的情节。在Gamers这部作品里,主人公的自信在一个奇特的比例内浮动,从而产生了种种略显无厘头荒诞的场景,(虽然还是有很多都合的性格设定,比如金发傲娇女主角(但是长得好看!),败犬真灵魂伴侣蓝毛等等),男二和女二的性别设定是个人认为最出彩的:其实在轻小说当中现充人物要写好是一个比想象中更加困难的事情,但作者巧妙地将男儿设置成了一个常驻搞事担当和陪衬,将女二设定为男二的官配,男主的暧昧对象。从现实的角度上来看这两者其实都是颇为轻浮的(实际上很多弹幕也指出了这一点),但在制造戏剧冲突的角度上两人可以说是很好地完成了任务。男二前期的搞事,误解时充当受害人角色和他乐观残念的帅哥形象形成了很好的对比,幕间与几位女主的互动更是成为了后续一系列事件的万恶之源。而女二在前期则是男二的镜像(互相猜疑),更一步加剧了喜剧效果,后期则是以男主的知心姐姐和暧昧对象,和男二的感情也算是在发展中衬托了主题:爱情中的误解也不是总是以解开误解作为结果的。

我个人的总体评价是:剧情略显老套,人物有新颖的部分也有老套的部分(关键是天道真的很好看啊!),立意有深刻的部分也有肤浅的部分,但作者整体对故事的掌控力极佳,尤其是设置戏剧冲突的时机和程度。总的来说,我一直觉得一部好的作品其他不重要,人物的行为逻辑和性格一致,故事设定和人物关系一致,这就够了。《来自新世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把一些性格的人物放在一个架空的世界当中,他们往后一切的行为往往都是出于自然的。自然不一定是必然,甚至很可能是一些偶然的事件在一直推进故事,但一定具有逻辑性。就是让我们想到:啊原来做出这样的举动,真的很像XXX能做的事情。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觉得《来自新世界》还有《心连情结》,《gamers电玩咖》都是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他们更加强调抽象化的人物在社会关系,亲密关系当中的惊恐,焦虑,抑郁,愤怒和不安全感,而在寻找突破的同时也并未给出完全的,可以理性化的解答方案。而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歌颂人类的情感而反抗理性和命运。在我看来,主角们经历的种种不幸几乎可以被称得上是神的恶作剧,如《仲夏夜之梦》一般,主角们的厄运从那开始,由于自身的矛盾性格在各种偶然事件中被放大外化为了外在的情感矛盾。

最后,亚里士多德在《喜剧论纲》中提出了九种喜剧是如何引人发笑的情形,并且提出欺骗者,自嘲者,和丑角的三种角色划分。在我看来,尽管男二可以迅速被划分为欺骗者,男主可以被迅速划分为自嘲者,但对他们行为的分析显然不在九种简单的情形当中。归根结底,这不是一部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喜剧。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里提到“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们是站在上帝的角度看他们生活,看他们做各种各样的蠢事,享受他们的纠结,犹豫和疑惑。但关上屏幕,做回普通人以后,我是不是还笑得出来?也许,每一个追求真爱的心,无论是真实地还是虚拟的,都是不应该被嘲笑的。